什么都想要,又不知道怎么去求,就变成了妄想纷飞,自然心难以平静。欲求心定,一是要有长远的目标,二是要深信因果,不为眼前诱惑所动,懂得立身处世之道。
佛陀揭示的因果规律告诉我们,想要得到什么,就要付出什么。对他人仁慈、慷慨、诚信、友爱,自己就会得到美好的果报;反之,伤害他人,最终都会伤害自己。这些都涵摄了一般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。因果之理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觉自律地遵守道德,而且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方法。
佛陀知道因果的规律,但不是锁定了因与果,因的改变在于我们自己。人生的际遇是由业果决定的,这一生有福无福,取决于过去有没有积福
、造福。因果通三世,今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世的因影响,而今生的行为又为来世种下了种子。不要怕被人看不起,只要自己好好努力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。因缘果报,宿世的因也要结合今生的缘才能成熟。此外,生命不是静止的,只感过去的果,而是一直在流动,因果重重无尽的。当下既是过去的果,也是未来之因,未来比过去更重要,岂可不努力?
不能把现在的因与过去的果混淆,这样去理解因果,本身就错乱了,现在所造的业是在为未来种因,而不是影响过去。此外,学习因果不要用来观察他人,这是极大误区,会让我们对苦难丧失同情,为恶业找到借口,善恶模糊、行为无力。要用因果来观察与指导自己,遇境平和、积极行善。
懂得用因果来抉择行为,就是一种智慧,不是随自心认为“好”或“不好”的。因为每个人种的因不同、结的缘不同,所以感的果就不同,从一个果相上来看,人生肯定是不公平的。每个人生来就累积了无始劫来的业力,这一生的出生就是一个果相的呈现。但从因果律上来看,人生是公平的,造什么因感什么果,每个人都可以主宰、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坚定造自己的善业,因果会准确无误地回答一切。“不落因果”堕入断灭空,“不昧因果”方为中道。常常有人说,前世做了什么我又不知道,为什么今生要来偿还呢?这种说法看似有理,其实是一种对立的情绪罢了,把前世与今生对立起来,甚至因眼前的不如意而起怨怼之心。业果是一个规律,种什么样的因就感什么样的果。不管肯不肯,我们现在所受的,都是过去自己所造的。
世人不知有因果,因果何曾饶过谁?不管是否知道或相信因果,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业力的轨迹之中,遵照着因果之律。了解了这个规律,我们就应该好好经营现在,不要用还债的心情,而要用种因的心情去面对一切。
因果甚深,有的高僧大德重病是重罪轻报,也有人因为忏悔使得某些病痛消除,不能一概而论。祈求与忏悔,都离不开业果之理,要明其理,不能只看表面。
坚信因果,善有善报,积极种因。只活在现实的世界里,人就会变得很庸俗;只活在理想的世界里,人就易同现实脱节。既要有真善美的理想追求,又能坦然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如意,其中的关键就是信仰和智慧。
版权所有:地藏经唱诵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