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自传进中国,在数百年里佛陀释迦牟尼及其他诸佛向来具有毋庸置疑的神圣地位,慧能法师把自心与佛性划等号,把成佛看作顿悟自身佛性本体开创了禅宗。
禅宗摆脱了印度传统佛教冗杂的佛学教理和宗教仪式的来缚,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嫁接,使禅林制度与中国的宗法社会结构进一步协调,从而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。有效地破除了对“西方”、“佛祖”的盲目崇拜。慧能说:“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”
沿着这一思路,慧能以后的禅宗提出”离经叛道道”、“大胆怀疑”、“独立思考”等看法,对进ー步摆脱印度佛教冗杂的佛学教理和宗教仪式都具有重要意义。禅宗的开创,改变了佛教僧侣日常生活的原本规定,使之与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匹配,加强了禅宗自身的机动能力。印度佛教讲究乞食苦修、诵经念佛,要求推行严格的宗教实践方式。
早期楞伽也过得是一衣一钵的“头陀行”生活,慧能则倡导自由的生活方式,使禅僧们的生活日常化、世俗化。慧能圆寂后不久,禅僧开始自给自足,凭劳作度日,所谓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。 这样便把古 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自然地挪用到僧侣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来,这一革新使禅林制度与中国的宗法社会结构协调同步,从而扎根发芽,茁壮成长,在中国发扬光大。禅宗在摆脱印度佛教传统的束缚的同时 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嫁接,庄周的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对自由精神的执著守护,玄学家们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纯任自然、旷达不羁、不屑礼法的性格,都对慧能及其后嗣产生过重要影响
慧能说道:“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。 第一勿迷言定慧别。 定慧体一不二,即定是慧体,即慧是定用。
即慧之时定在慧,即定之时慧在定。"这话的意思是说,他把禅宗和般若智慧视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,若有差别,只是主观区分的结果而已。这一认识旨在否定打坐参禅,引导顿悟修行。 慧能把“一行三昧”看作于一切时中,行住坐卧,常行直心"的内心自觉施为。所谓“无相"者,于相而离相,商就是不著,无相就是不著于相。 所谓“无念”者,"于念而不念”,“于一切境上面不染",就是不起杂念而维护正念,不染著于外境。 所渭"无住”者,"于一切法上无住”,无执著。无相为体、无念为宗、无住为本,重点在于开示一种崭新的灵修方法,倡导直觉能力的自然挥发,简化修行成佛的次第,以般若之智见自心佛性,顿人佛地。 "菩提”,即智、觉,指的是佛教“真理"的觉梧,“顿悟菩提”即利那直觉自己所具有的佛性。在慧能看来,自性佛性般若之智和菩提之觉是一而三、三面一的概念,都为众生本具。
版权所有:地藏经唱诵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