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,就是佛菩萨成就的过往,就是客观的试验记录本,他们做得成,我们也可以做得成。如《地藏经》里,佛陀在面对无量无边的佛、菩萨、龙、天、鬼、神大众,在忉利天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五件事情:一是利益人天的事情;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;三是超拔众生趣入圣位的事情;四是登十地菩萨的事情;五是不退菩提的事情。这五个全部的都记录在《地藏经》里了,问题是我们能看得到否?
看到能做得了否?去做了能实现否?关键的技术点又在哪里?西方有个学者,对古代思想家的著述方法做出了两种归纳,也就是说古代思想家的著述通常由这两种手段构成,一是显白术,二是隐微术。什么叫显白?就是非常直白简单,这是对普罗大众层面做的,就是劳苦大众一听就能明白的,而隐微术呢?就大不同了。隐微术是对内部人讲的,这就如佛教里有一种叫做密语了,在和大家说话的时候,他说这个密语,只有相关的人才能听得明白,不相关的人根本听不懂,但是我想对这个隐微术再加一条注解就是:隐藏了部分微细的内容。
早先和大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:佛法里的问题,学佛一段时间都会知道答案的,佛教里的智慧其实不是在答案上,而是在过程中。为什么在过程中呢?就是这些微细的节理,在佛经里是隐藏起来的,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挖掘到这些细节,你挖掘到细节的过程,就是你智慧彰显和提升的过程,所以智慧不在答案上,而是在过程中,希望大家记得这句。
这也是为什么一直鼓励大家去理解经文,去深入品读经文的原因所在,《普贤菩萨行愿》中提到: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这个深入可不是读一遍快得和机关枪一样,前期对经文的熟悉过程是必不可少的,如果一部经文只读个三遍五遍,这个熟悉程度是远远不够的。
当非常熟悉了,就必须要转向深入,放弃数量而要去追求质量,任何一部经文里面埋藏的巨大的宝藏,不去深入是不可能看得到的。古人说很多人学佛是入宝山空手而归,确实现在人学佛也是这样。
一部经文里面的大宝藏穷劫不尽、无量无边,我们看不到,自然也就拿不到,就更不会得到受用。如《法华经》里的《穷人宝珠喻》一样,就算这个无价宝珠一直跟随穷人流浪,穷人看不到他,自然不会去用这个宝珠。每一本放在我们眼前的经文,无论大小都是这个宝珠,我们看得到与否?
想看得到的,就要懂得契机的重要性,这是选择经书、选择法门的决定性因素,所以并不是我们去选择法门,而是法门在选择我们,于是这一个‘经’字已经是无量无边的宝藏在其中了,我们又能看得到与否,又能得到其受用与否?想得到,在你对经文非常熟悉后,转入深读,放弃追求数量的过程,回归到领悟佛陀本心的根本上来,这就对了。
阿弥陀佛!
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
版权所有:地藏经唱诵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