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载自作者:文章心解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这一佛教偈语,大家都非常熟悉,它是什么意思呢?这就需要从禅宗说起了。
佛教传入中国后,在隋唐,进入创造和鼎盛时期,当时为了适应中国国情,对佛教进行了创新和发展,出现了八大宗派,其中禅宗就是其中的一大宗派。禅宗的形成也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。
为什么叫禅宗呢?据说,禅宗第六代祖师以前,每代只单传一人,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,故名禅宗。禅宗主张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 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,亦称佛心宗。
传说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,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。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,并不是坐船,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,立在芦苇上过江的。
禅宗主张顿悟法,要“见性成佛”。
自初祖达摩祖师起,皆指人心,不拘修行。据说萨提达摩最初来到少林寺,在寺内面壁九年,坐禅修定,所以得道,终于建立禅宗。所以少林寺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的祖庭,有“天下第一名刹”之誉。禅宗的初祖是梁代的达摩。下传慧可、僧璨、道信,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慧能,北宗神秀,然而普遍认为对禅宗贡献最大的是六祖慧能。他著作的《坛经》是禅宗奠基之作。
据说当初五祖弘忍为了选接班人,要考察他弟子的佛学见地,对弟子们说:“汝等各去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来呈吾看。”
神秀当时是弘忍的最优秀的弟子,在众弟子中很有威望。他作一偈,曰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众弟子看到了,非常钦佩。五祖评曰:“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”,但后人认为神秀的见解空得并不彻底。神秀是以“坐禅观定法”为依据,渐进禅法,渐修菩提。所以称之为“渐悟”。后来神秀成为禅宗北宗祖师。
当时慧能在寺内没有什么名气,他看到师父考评大家,也自告奋勇地说,我也来作一偈,曰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慧能认为一切法空,菩提也空,空的彻底。显然慧能的见地空出一筹。最终慧能承接了五祖弘忍的衣钵。成为禅宗南宗的祖师。南宗是以“即心即佛”、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为依据。不拘泥于“坐禅”、“观定”与否,即成佛道!所以称之为“顿悟”。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充分诠释了禅宗的宗旨,也告诉了人们修行的方法,即顿悟。禅宗,即把佛教的精华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,以艺术的手段点出涅槃妙心,启发生命的曙光。它不用繁琐的教规来弘扬佛教,传教讲究印心。学禅不必向外求,每人都有佛性,自己了解了觉悟了就能成佛。
版权所有:地藏经唱诵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