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诸有疑惑,请乞除断,故《般若》云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者。何以故念阿弥陀佛,往生净土,得见如来?
答:《般若》遮不见如来者,为所有相貌及以音声,皆求人我,不求往生及无上菩提故,只行邪道,不见如来。《观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等,应当起想念,及专称名号,不求人我,唯求拟生净土,速证无上菩提,名正道,得见如来。
若望法身,无相为正,色相音声,以得为邪,此对十地以上菩萨。《观经》及《阿弥陀经》,观佛相好,及以闻名,见报身如来,此对凡夫、二乘、诸小菩萨。若望报身,观佛称名,以相为正,无相为邪。若对法身,所有即论无相。
又复说《般若经》时,世尊先向忉利诸天为母说法。当时世尊初从天来至阎浮提,须菩提忆念世尊,入定观佛,遂在先来。于时有一天女,不知所以,先见世尊,既见佛已,女即问佛言:我最在先见佛否?世尊言:汝在后见。天女曰云:我初来到,无一人来见佛者,何故在后?世尊语言:有须菩提,在先入定,除去人我,观见法身,在天女前,故在先见。女为起人我心,观我色身,故在后见。世尊为对彼天女故说颂言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此颂即对外道益当时,不忤未来世事,不同《观经》。又复《般若》为遮外道,计四大五蕴是常,计色为我,计声为我,所以《般若经》遮彼外道,不见如来。今依《观经》等,说厌患门,愿离生死,速生净土,早证菩提,不观我相,遂见如来,不同《般若》。」
第十五个问答,是善道与道镜这两位法师,将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说空说有的道理,对照融会贯通之后,让大家明白真空妙有,理事不二的道理。这个问答,怀感大师在《释净土群疑论》也有设问。一般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,根据净土经论修学,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着相修持。可是禅宗行者,根据般若经典修学,是以破相修持为主。所以在还没有探讨第十五个问答之前,师父简要向诸位说明,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真空妙有的道理,这样探讨第十五个问答,才容易体会法义。
般若经典如《金刚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、《心经》,是说空性的道理。净土经典如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,是说妙有的道理。般若经典说空,净土经典说有,真空妙有是一体不二。般若经典是说理体,净土经典是说事相,理事不二。般若经典是说性,净土经典是说相。
譬如说明诸位比较能了解,譬如我们人道的众生,有佛性与色身,佛性就是心法,色身就是色法,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。我们的佛性就是心法,我们的肉体就是色法,就我们的佛性而言,你我是无二无别,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。就理体而言,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,但是就相而言,你我之相有男众相、有女众相、有出家相、有在家相。内在佛性是一体不二同样的,但是外相是千差万别各人不同。譬如男众相与女众相外貌不同,譬如出家相与在家相外貌也不同。
所以般若经典是在说真如本性,净土经典在说外貌身相,内外一如,理事不二,性相一体。所以研究般若经典,一定在起修强调无着、无住、放下。若根据净土经典的修持,一定是强调执持名号住心立相。所以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修行的目的都是一样,为了要成就菩提,虽然宗旨不同,起修的方法不同,但目的是一样。所以研究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要将说空、说有、说理、说事的宗旨清楚明白了,才不会产生误解。
般若经典是教导无着、无所执着,《金刚经》所说的应无所住,下面还有而生其心。如果以净土经典而言,就是生出念佛心。般若经典教导无着,净土经典教导执持。《阿弥陀经》说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。般若经典教导放下,净土经典教导提起,放下执着,是般若经典教导的宗旨,净土经典强调提起,提起佛号的正念,所以理事无碍、性相一如。
你我是凡夫,如果要根据般若经典修学空性,放下烦恼、无明、执着,若是下劣的根性众生,是不容易做到的,如果是根机猛利的人,就没问题。但是下劣的凡夫,根据净土的经典,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是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到。所以法无高下,无论是禅宗或是净土宗,只要是佛陀所说的正法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只在契机。般若经典是契应上根众生,净土经典是契应三根众生。
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所说的,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所以无论上根、中根、下根的众生,都可以念佛修行。但是要参禅开悟、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下根机的人是难以做到,上根机的人就没问题。法要契机方能机以法行,得到法益,如果法不契机再如何的修行,都是白费心机不能成就。所以先了解般若经典,与净土经典说空说有的道理,我们来探讨第十五个问答,就容易明白法义。先看问的部份:
『何以故念阿弥陀佛,往生净土,得见如来?
「诸有疑惑,请乞除断」』
有很多疑惑,请求你为我解答断除疑心,下面就说出疑惑的地方。
《般若》云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者。
《般若》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简称,就是《金刚经》。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,引用经题与经文,都非常的简略,或者是取意,所以「般若」两字是指《金刚经》,具称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
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者。」是《金刚经》的原文。这首偈颂法语,是世尊教导佛弟子,根据《金刚经》修行要破相。如果着相修行就不能见性,因为般若经典在说真如本体,说自性空理,般若经典,都在教导行者破相,破除执着。
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」,就是着相修行,如果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求佛道,这样是着相修行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举出色与声代表六尘,以六尘声色着相修行,这样的人是行邪道。因为般若经典说空性的道理,无所执着,内心必须是无住,如果执相那不能见自本性。所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这样的人非是行正道,是行邪道,所以不能见如来。不能见自性如来,执着外相修道,不能见自真如本性,所以不可以执着。
因此无论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,参禅悟道的行者,根据般若经典修学,一定是以无着为主要修行的宗旨,不可以执着。执着就和本性不相应,因为在真如本性之中一法不立,在我们的自性法身当中,一法不立,就是《六祖坛经》慧能大师所说的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」。
我们的菩提自性一法不立,本来就没有尘埃,所以何处惹尘埃。这首见性的偈颂法语,是禅宗慧能大师说真如本性,清清净净寂静的道理,本性本来清净无染的道理。但是我们现在是在凡夫因地,我们的本性已经沾染了很多的烦恼无明,犹如一面原本清净的镜子,镜面沾满了污尘。所以净土宗的修行,就是拿一块抹布将这一面镜子,镜面的污垢擦掉。念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用阿弥陀佛的正念,来停止心中的妄念,以念止念。
禅宗的修行方法不是,是体悟自性本来一法不立、清净无染,体悟之后开悟了,然后进入修道断惑证真,这是禅宗的修行。净土宗的修行,是和禅宗不一样的修行宗旨与方法,为要成就佛道,了办生死的目的是一样的。继续看问的部份:
「何以故念阿弥陀佛,往生净土得见如来?」
既然《金刚经》说着相修行不能见自性如来,为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往生西方净土可以得见如来?这就是疑问所在!净土的经典观佛的相好光明,观想成就之后,可以灭罪得生。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可以进入七宝讲堂,亲见阿弥陀佛真身妙相,聆听阿弥陀佛的说法,当然是得见如来。所以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殊途同归的道理一定要了解,才不会产生疑问。我们来看答的部份:
答:《般若》遮不见如来者,为所有相貌及以音声,皆求人我,不求往生及无上菩提故,只行邪道,不见如来。」
遮就是遮止,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。是因为修学《金刚经》的行者,着相修行不能见自法身如来,不能见自真如本性,所以「如来」这两字,是指真如本性,指自性如来,指真如本体,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原来的真面目。你我虽然是凡夫,但是你我原来真面目,佛性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就是《心经》所说的「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」,这就是在说真如佛性本来的面目。
「《观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等,应当起想念,及专称名号,不求人我,唯求拟生净土,速证无上菩提,名正道,得见如来。」
《观经》或《阿弥陀经》是世尊教导佛弟子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,或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求生净土速证菩提。所以念佛的名号、观想西方依正庄严,根据《观经》或《阿弥陀经》修学,这样是正道。如果观想成就了就一心念佛,受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得见如来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说空,《观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说有,真空妙有。《金刚经》说理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说事,理事不二。《金刚经》说性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说相,性相一体。《金刚经》说离相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说住相,所以净土经典在说妙有,说住相修行,和般若经典说真空、说离相修行是一体不二的。
「若望法身,无相为正,色相音声,以得为邪,此对十地以上菩萨。」
《金刚经》因为是说理体的道理,说佛的法身,佛有三身,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,法身遍一切处,法身是无形无相。所以根据般若经典修学一定要离相,也就是不可以着相,就是一定要放下执着外相,这样才能与般若经典相应。所以若望法身无相为正,若着相就为邪,这是对十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教法。所以叫我们无着,叫我们离相,叫我们参悟,叫我们见性。
对凡夫而言不容易做到,因为这是菩萨法,非是凡夫法,菩萨可以做到,凡夫很难做到。诸位我们看《金刚经》,能够看到很多很好的道理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者,即非菩萨,菩萨若有四相就不是菩萨。
诸位,别的不说只说我相,你能够破掉吗?我执你能够破掉吗?没有办法你就是有我相。所以《金刚经》是契应上根性的众生,你纵然将《金刚经》读诵的滚瓜烂熟,甚至倒背如流,你若执相修行没开悟,或者是开悟之后没有断除见思二惑,你虽然明白道理,照常在六道里轮回。不是明白道理了,就已经解脱生死了,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,对不对?所以凡夫适合净土的修行,圣人或者上根机的人,任何法门的修持都没问题。这样的道理了解了,这样就不会产生疑惑了,若对法身而言,所有一切即论无相,若对报身而言,观佛的外相、观佛的色身,或者观西方的依报,这都是正。若报身是对凡夫或对二乘人、对诸小菩萨而言,是可以修行而亲见。譬如我们第十八愿的行者,一心聆听阿弥陀佛的本愿道理,建立对阿弥陀佛本愿的真实信心,而将来临终念佛,亲见阿弥陀佛报身佛现前。
所以我们虽然是凡夫,但是有可能在临终,亲眼目睹佛的报身相。报身佛有自受用与他受用,自受用就是佛陀在因地,修诸菩萨行断惑证真,智慧圆满了,成就报身如来,所以报身如来是有相,法身如来是无相。《金刚经》在说法身如来,净土经典在说报身如来,或是应化身如来,不相违背、不相矛盾。见报身如来是对凡夫、二乘人与诸小菩萨,若以报身而言,观佛的依正庄严,或者称念佛的名号,是以相为正,若法身如来是以无相为正,就是如此。下面是举例,举出事例来佐证前面所说的道理,说理举事。
「又复说《般若经》时,世尊先向忉利诸天为母说法。当时世尊初从天来至阎浮提,须菩提忆念世尊,入定观佛,遂在先来。」
《念佛镜》作者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,所举的这个事例,是将《金刚经》与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两本经的经意说出,而且是融合在一起。因为要说的这个事例是出自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原文故事和《念佛镜》道镜与善道这两位大师,所说的是有所出入。先看原文,再来看《念佛镜》之文,也许你会感觉《念佛镜》说的有一点不正确,就是因为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,将《金刚经》与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融合在一起说出这个故事。
世尊在忉利天宫,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,这在《地藏经》,在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都有说到。世尊是一位最注重孝道的人,感念母亲摩耶夫人生身之恩,所以世尊以神通道力,到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宫,报答母亲的恩德,演说《地藏经》,为母亲说法报答母恩。在忉利天宫一夏三个月,当世尊在忉利天宫说法完毕,要下降到人间的时候,当时人间传说,世尊在天上回来的时候,第一个见到世尊的人福德无量。所以当时有一位比丘尼,就是莲华色比丘尼,为了要先见到世尊,化作转轮圣王,率领四种兵七宝前导,从虚空来下来到了佛前,迎接世尊从忉利天宫下降人间。
当时有印度大小诸国的国王,看见转轮圣王这么殊胜,心中思惟:这位转轮圣王从何而来?当时须菩提在自己的寮房之中,以神通道眼看见世尊,从忉利天宫下来人间,所以须菩提即整理衣服,遥向世尊顶礼示敬。当时莲华色比丘尼,舍了转轮圣王之化身,回复本来比丘尼的形貌,立即顶礼世尊。
尔时世尊呵责莲华色比丘尼言:你如今知道吗?须菩提已经先礼拜我,你得到谁的教导化作转轮圣王?你以女众身能够出家受具足戒,已经超过身分了,你的智慧微少谄媚无边,慈悲报恩如露水一滴,岂能于我法中而为上首?
世尊这番话是对莲华色比丘尼的喝责,因为人间流传世尊在忉利天宫,回到人间第一个拜见世尊的人,能够得到大福报。所以莲华色比丘尼,才会化作转轮圣王,从虚空而下顶礼世尊,而受到世尊的喝责。
七众佛弟子以比丘为首,三世诸佛如来不许女众出家,所以女众能够出家成为比丘尼,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。还要在佛弟子之中做上首弟子,这是世尊不允许的,所以世尊才会如此的喝责。当时莲华色比丘尼,受到世尊的教诲生出惭愧心,就向世尊白言:世尊,我现在知道自己的过失不小,从现在以后我不敢再变现神通。当时阎浮提之内的国王大臣,并且四众弟子,持用各种的供具供养世尊,这个公案记载在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。
第十五个问答,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,将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这个公案,与《金刚经》的意思融合在一起,再说出这个事例。所以在《念佛镜》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说,世尊在忉利诸天为母亲说法,当时世尊从忉利天宫回到阎浮提,须菩提忆念世尊入定观佛了,所以是先来。当时有一位天女,事实上不是天女,是莲华色比丘尼先见世尊,既见世尊之后问世尊说:我是不是第一个见佛的?世尊回答:不是,是须菩提入定先见到我。事实上在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须菩提在他的寮房之中遥礼世尊。
这个故事就是在说《金刚经》,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。《金刚经》古来有很多批注,批注的诸师,几乎都是引用这个故事,来解释《金刚经》这首偈颂法语的意思。
所以我们认真修行一心念佛,纵然阿弥陀佛远在西方佛国,我们在娑婆人间,你的心中有阿弥陀佛,你和阿弥陀佛距离是非常的近。纵然你已经投生到欲界天,或色界天甚至四空天,你不念阿弥陀佛,你和阿弥陀佛的距离也非常的遥远,对不对?对!意思是如此。
世尊对彼天女说这首偈颂,事实上在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并非是世尊对天女说这首。《金刚经》的偈颂法语,这是道镜与善道这两位大师,将《金刚经》与《大乘造像功德经》,融合一起说出。这样你才不会认为,《念佛镜》第十五个问答,这段文有所错误。
师父经常向诸位报告,古德引用佛经祖论,大部分是取意。现代人烦恼较重,所以师父在编写数据或者是写书,我一定摘录佛经祖论的原文,一个字我都不敢改,要让人家相信我所说的,就是出自佛经与祖论。古来的祖师大德,当时根性猛利的众生很多,末法时代根性猛利的众生很少,根性驽钝的众生很多,所以我们要对人说法,引用哪一部经哪一部论,一定引用原文,一字都不可以改,这样才容易使人对佛法的相信,对不对?是!
世尊对彼天女说这首偈颂法语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。这首偈颂法语,就是为了要对治外道的邪见,所以说这首偈颂法语就是要破相,因为外道通常是着相修行。那《金刚经》的这首偈颂法语,是不同《观经》,因为《观经》是在教导观佛的相好光明,或者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。所以要观想佛的相貌,或者是观想依报的相貌,然后能观之心进入禅定,观见所观之境,定境相应而观想成就,得到灭罪得生的利益。所以般若经典与净土经典,是不互相矛盾的。
「又复《般若》为遮外道,计四大五蕴是常,计色为我,计声为我,所以《般若经》遮彼外道,不见如来。」
般若经典为了要遮止外道,认为四大五蕴是常,这是常见。常见与断见都是邪见,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、六尘为我,这是邪见、这是邪道。所以般若经典,为了遮止外道的邪见,因此不见如来,就是要破相、要放下、要无着,才能见自如来。
「今依《观经》等,说厌患门,愿离生死,速生净土,早证菩提,不观我相,遂见如来,不同《般若》。」
《观经》所说的是观,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是说欣厌之心,欣求西方净土,厌离娑婆世界,愿生西方净土早证菩提。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,能够见到弥陀如来。所以《观经》不同《金刚经》,第十五个问答,就是在说这样的道理。下面请看第十六个问答:
「问:《往生论》云: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,《观经》何故说,韦提希并五百侍女同得往生,中品三人二乘往生?
答:准《往生论》说,女人、二乘不往生者,为无决定往生者性。女人唯爱女身,不求净土,不肯念佛,论遮不生。二乘、根缺,亦复如是,唯住小果,不生净土,不解念佛,所以不生。《观经》及《阿弥陀经》等说往生者,二乘、根缺及女人,回心念佛,厌恶女身。」
第十六个问答,与智者大师所著作的《净土十疑论》,第九个问答完全一样,是要解释天亲菩萨在《往生论》,所说的这首偈颂法语
「大乘善根界,等无讥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」
这首偈颂法语,古来也被不少的人误解,所以在净土的祖论著作之中,不少的著作有这个问答,就是要解开众生容易对《往生论》,这首偈颂法语的错解。大乘善根界是说西方极乐世界,是大乘的境界,「等无讥嫌名」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讥嫌恶名。「女人及根缺」就是指女人以及六根有缺陷的人。「二乘种不生」就是指二乘人的小乘心,不会生起。
「大乘善根界,等无讥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」
原来的本意天亲菩萨就是在说,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涅槃的境界,没有任何恶名。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女人,西方极乐世界也无根缺之人,西方极乐世界也无声闻、缘觉、小乘心之人,是在说这个意思。
《观经》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同得往生,而且在中品三人二乘人往生,这都记载在《观经》。这样是不是有矛盾?并没有矛盾。在答之中,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,是就在此地的二乘人、根缺之人与女人来论会往生与不会往生。事实上《往生论》这首偈颂法语的真意就是说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名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根缺之人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之人,真正的意思是这样。
答之中善道与道镜说,女人、二乘人不能往生,就是因为没有决定往生者性,这段话就是在说为何二乘人、为何女人不能往生?就是二乘人与女人不想要往生,没有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,所以不能往生。
「女人唯爱女身,不求净土,不肯念佛,论遮不生。」
这段话就在说,女人很爱惜女人身,不要求生净土不肯念佛,当然就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二乘、根缺亦复如是,二乘人、根缺之人也是如此,不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「唯住小果」,想要安住在小果不生净土,就是只求自利不求利他,只求自己能够解脱生死,只要能够证悟小果阿罗汉就好,不想要往生净土,不想要了解念佛法门,所以不能往生。
「《观经》及《阿弥陀经》等说往生者,二乘、根缺及女人,回心念佛,厌恶女身。」
所以《观经》说往生第十六个问答,意思是很容易明白,我们从阿弥陀佛的誓愿,就会知道女人能往生,二乘人也能往生,根缺之人也能往生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第三十五愿女人往生愿,就是以名号要广度女人,所以女人念佛当然能往生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,第四十一愿具足诸根愿,就是阿弥陀佛要以名号,救度六根有缺陷的人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所以六根缺陷的人念佛,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,第十四愿声闻无数愿,就是阿弥陀佛要以本愿名号,救度二乘人声闻、缘觉,所以无论二乘人或者是女人,或者是根缺的人,只要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,就成为和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同样的三十二大人相。
女人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成为大丈夫相,三十二大人相就是大丈夫相,就不是女众身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,每一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都会像阿弥陀佛,具有同样的三十二大人相,所以六根一定是齐全,不会说有六根任何的缺陷。每一位二乘人,不管是阿罗汉或辟支佛,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种小乘的心就放下,生出大乘心。因为西方极乐世界,是大乘涅盘界,也就是善导大师在《法事赞》所说的,「极乐无为涅槃界」,不生不灭清净涅槃的大乘世界,不可能有小乘心。虽然随顺他方的称呼,西方极乐世界有声闻众,但是事实上都是菩萨,在名相的称乎顺他方故称为声闻,其实就是大乘菩萨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任何小乘心,小乘阿罗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也会回小向大,有大乘的菩萨心。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,就是在说这样的道理。
时间已经到了,原本要向诸位报告女人往生的实例,但是因为时间不够用,我们等待下回再来探讨,晚上向诸位报告到这里。祝福大家:一心念佛,往生净土。
南无阿弥陀佛!
(选自《念佛镜摘要》)
版权所有:地藏经唱诵网